近日,遼寧省盤錦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非法狩獵案件,此案作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此案中,兩名被告人不僅獲刑,而且被判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法院查明,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間,被告人徐某在盤錦市大洼區王家鎮興海村、西海村、三角洲寧海路及海城市高駝子鎮一帶預設獵夾,獵捕“三有”陸生野生動物黃鼬(俗稱黃鼠狼)200只,非法獲利2.35萬元。經鑒定,徐某非法狩獵的黃鼬價值約16萬元。被告人李某明知陸生野生動物黃鼬皮毛系非法狩獵所得,仍以40元至100元不等的價格從徐某處收購徐某及其同村村民非法狩獵的野生動物黃鼬皮毛,總數量約1000張,收購總金額10.74萬元。后被告人李某將所收購黃鼬皮毛全部售賣,銷售后獲利5000元。經鑒定,李某收購案涉黃鼬皮毛價值約80萬元。
盤山縣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徐某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狩獵200只陸生野生動物黃鼬,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非法狩獵罪。被告人李某明知是非法狩獵的野生動物而予以收購、銷售,價值高達80萬元,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根據兩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認罪認罰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判處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十個月,判處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八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依法追繳兩被告人全部違法所得,并沒收作案工具,全部上繳國庫。宣判后,被告人李某提出上訴,盤錦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因本案系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盤錦市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盤錦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徐某非法獵捕黃鼬、李某收購黃鼬皮毛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盤錦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百八十七條、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三款之規定判決,被告徐某支付野生動物賠償金16萬元,被告李某在14.24萬元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應擔責賠償
辦案法官指出,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科研價值。保護、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鼠狼學名黃鼬,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指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受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不能傷害、不能捕捉、不能食用。
此案中,被告人徐某非法獵捕黃鼬、被告人李某收購黃鼬皮毛的行為已經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被告人李某明知徐某向其出售的皮毛系非法捕獲所得,仍向其大量收購,兩名被告人實施的非法獵捕、販賣、收購野生黃鼬的行為形成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益鏈條,在實施相關違法行為過程中,主觀上能夠認識到鏈條相鄰關系的存在,對侵害野生動物資源具有共同的認識,客觀上獵捕、販賣、收購行為互為原因或條件,相互結合共同導致了野生動物資源被破壞,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屬于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規定的共同侵權行為,應當在相應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條、第一百七十九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相關規定,徐某、李某雖然被追究了刑事責任,但依法仍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法官強調,非法狩獵獲利少,但造成的環境損失卻很大。以此案中的黃鼬即黃鼠狼為例,徐某每獵捕出售一只黃鼠狼僅能獲利100余元,但造成的生態損失價值卻高達每只800元。黃鼠狼受到非法獵捕、殺害,它們的皮、尾部、肉質等被出售,流向地下交易市場,嚴重破壞地區物種生態安全的同時,運輸、販賣、食用野生動物行為也對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通過這起真實案例,希望廣大群眾能夠樹立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共同愛護環境,要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意義,認真學習法律、遵守法律,把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來源:法治日報(記者 韓宇 通訊員 孫繼晨 王麗婷)、智慧普法平臺(中國普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