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組織6個盟市審計機關,對13家農墾企業及其111個二三級子公司實施專項審計調查。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聚焦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專項調查農墾企業改革發展、耕地保護利用、高標準農田及畜牧業基地建設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事項。通過審計發現部分農墾企業存在“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不徹底;產業結構不平衡、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價值低、畜牧業及‘二三’產業核心競爭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減災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矛盾突出,以及管理和高端技術人才匱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專項調查報告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國資委、農牧廳根據審計建議提出解決措施,提出“分類推進墾區集團化農牧場企業化改革,有序推動農墾土地回收,規范土地管理,促進規模化經營,加快以高標準農田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解決措施,力求從根源上推動農墾企業高質量發展。
安徽省審計廳在科技政策和科技資金相關審計項目中,為準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重要要求,推動健全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經安徽省委審計委員會批準,省委審計辦、省審計廳于近日出臺《關于在國有資本投資科創企業審計中建立容錯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細化規范了審計容錯認定程序流程以及相關工作要求,要求全省各級審計機關立足國有資本投資和科技創新客觀規律,在審計中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全面歷史辯證地認定問題性質、界定責任,并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成因,審慎作出審計結論,做到揭示問題風險隱患與激發國有資本投資活力并舉、查處違規違紀違法行為與服務科創企業發展并重,著力推動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
山東省審計廳印發《山東省省屬國有企業審計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用3年時間對審計監督范圍內的省屬國有企業輪審一遍,有序開展常態化、穿透式審計監督,并對省屬企業在境外投資情況進行審計。明確健全完善企業數據資料定期報送制度;加強與國資監管機構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溝通會商制度和信息共享機制,根據工作需要互通有關監督材料,共享資源線索,發揮監督合力。加強審前調研,增強審計項目立項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針對性;著力審深審透,揭示重大突出問題和違法違紀線索,形成常態化、實質性震懾;深化成果運用,注重從體制機制、政策等層面揭示問題,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長效機制。
重慶市審計局圍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目標任務,以企業領導人員重大經濟決策和履職盡責情況為重點,開展5戶市屬重點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圍繞領導人員履職盡責、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等情況,明確企業重大經濟決策、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性、國有資產資源管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重點審計內容;緊盯企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關注去杠桿降成本、企業低效無效資產清理、分層分類止損治虧、“瘦身健體”等政策措施落實,重點揭示企業重大經營風險、重大損失浪費、債務風險隱患等影響經濟安全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助推企業提質增效。
南京市審計局在市屬國企審計項目中,將產業政策作為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的發力點,從“科改示范行動”完成到“產業強市”建設,再到“強鏈補鏈延鏈”的推進,緊扣該市在扶持產業發展方面的新舉措、新變化、新情況。以產業提質增效為脈絡,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個方面,重點關注國有企業重大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否聚焦主責主業和發展實體經濟、有無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布局和培育是否符合集團產業發展戰略并帶動傳統產業迭代更新。以市屬國有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為導向,重點關注企業科技投入及研發經費使用、“卡脖子”技術(裝備)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未來產業培育等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的推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