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系統謀劃、全面部署、強力推進,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幅幅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畫卷正在南粵大地鋪展開來。
這兩天,在經歷了一波冷空氣后,廣州迎來了久違的暖陽和藍天,市民們紛紛趁著好天氣,來到珠江邊跑步鍛煉,心情格外愉悅。
廣州市民:
以前時不時會有些霧霾的天氣
但現在很明顯感覺到霧霾減少了
而且陽光會越來越多
可以看到藍天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
變化的背后是持續的努力。廣東通過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展成品油行業專項整治、完成建筑陶瓷生產線改燒天然氣、珠三角公交車全面實現電動化等方式呵護藍天,并且率先實行臭氧與PM2.5協同控制,創新“監督指導+專家幫扶”科學治污機制,為5千多家重點監管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整治。
廣東空氣質量持續領跑先行,大氣六項主要污染物指標連續七年全面達標,PM2.5平均濃度達22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國前列,連續兩年優于世衛過渡期第二階段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 大氣環境專家 張遠航:
廣東省以臭氧污染防控為核心
全面推進PM2.5與臭氧的協同治理的探索
為全國開展這方面的治理
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典型案例
佛山禪城鄱陽村,通過河涌水環境治理,村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臭水鄉”,變成“小康村”,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佛山鄱陽村村民:
現在整治之后 綠化好了 河水清了
河里面的魚也看見了
我們現在都帶著狗
遛著娃往這走了
廣東治水捷報頻傳。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提升至89.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0.2%,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大江大河水質保持優良,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的527個黑臭水體全部消除,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100%達標。
2021年,茅洲河、練江水質分別創1992年、2004年以來最好水平,由污染典型變成治污典范,周邊居民切實感受到了幸福。
茅洲河周邊東莞長安鎮村民 林斌周:
出租屋變“江景房”后
我們全家人都開心了
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高位保持穩中有進,大氣六項主要污染物指標連續七年全面達標,全省PM2.5平均濃度排名位居全國前列,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創國家實施考核以來最好水平,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新突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高位保持穩中有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更高標準、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