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遂溪科普 > 科普空間 > 辟謠平臺

天氣諺語有其局限性 勿以偏概全

  • |
  • |
作者: | 來源:遂溪科協 | 時間:2022-02-10 10:51:54 點擊數:- 分享到:

  “不怕云彩順風流,就怕云彩亂碰頭。”這則諺語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但并不是所有天氣諺語都是這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氣諺語的地域局限性也不斷顯現,其準確度已經無法與現代的監測水平和預報能力相比。那么,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天氣諺語還有用嗎?針對這一問題,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采訪中央氣象臺(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張濤,一起來聊聊有關天氣諺語的那些事。

  古代天氣諺語局限性多 不能以偏概全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暮胭脂紅,無雨也有風”,這些有關“霞”的諺語,是古人觀天象得知天氣情況的例證。這些天氣諺語中,隱藏的是怎樣的科學依據?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也可表述為“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或“朝出紅云落晚雨,晚出紅云曬崩天”。這些諺語通過觀察云朵和天空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天氣,描述的是西風帶系統背景下,降雨天氣系統自西向東移動的情形。朝霞,一般意味著西邊有降雨天氣系統移近而將有雨;晚霞,則是降雨天氣系統已出本地去到東邊,降雨結束將晴。但這種經驗在東風帶系統影響下就可能完全逆轉。

  “日暮胭脂紅,無雨也有風”,體現完全不同的天氣現象。日暮胭脂紅與晚霞這兩種描述,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氣象條件,卻得出了矛盾的結果,這恰恰反映了天氣的復雜性和諺語的局限性。可見,諺語離開其所在語境特別是所針對的環境,所涵蓋的意義就完全不同。

  “朝出曬殺,暮出濯殺”,這則諺語常被想當然地理解為云霞。這句諺語來源于《田家五行》中的“草屋久雨,菌生其上,朝出晴,暮出雨,諺云:朝出曬殺,暮出濯殺”。它體現的是菌類的“智慧感知”,即:早晨長出來,預示晴天;晚上長出來,預示雨天。“諺語往往具有語句之外的局限性,當其流傳超出原本既定俗成的區域時,就出現了超范圍使用的狀況,這會讓很多諺語力所不能及。”張濤說。

  類諺語詞句體驗感足 杜絕調侃與戲謔

  重度霧霾之下,互聯網上出現了許多調侃霧霾的話語,比如2015年圣誕節期間流行“霾rry咳rismas”,又如“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十面‘霾’伏”等。這些都是霧霾出現時,人們對自然現象表現出的無奈之舉。這些類諺語,沒有古代天氣諺語的押韻、對仗,但同樣是用樸素、簡單的詞句,表達人們對天氣的感受。

  每到夏天,總會有那么幾條有關溫度的類諺語,如“引擎蓋上煎雞蛋”,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此時,人們總會問氣象預報真的準確嗎?張濤表示:“氣溫和溫度是兩個概念,氣溫的測量是在不能被太陽直接曬到的百葉箱中進行,天氣預報報的是基于此測量出來的基準氣溫。而溫度卻是人另外一種感受。”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實際上是紅外線熱輻射的積累,而非實際氣溫。人體跟土壤、水泥等材料一樣,接受的熱輻射在身上積累,皮膚溫度就會高過平時呆在陰涼處的體溫。因此,大家感知的“氣溫”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千差萬別,只能說是你以為溫度這么高,其實只是你自己所處的環境溫度高。但基準溫度是另外一回事,對于氣象預報來說,必須報的是基準溫度。

  諺語源于生活 更要回歸生活

  “春風踏腳報”告訴人們春季天氣多變,時效只在眨眼間;“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雷,十里不一樣的雨”,體現出人們對天氣空間尺度的認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體現了不同氣候區的物候差異規律等。天氣諺語是因為人們渴望認識自然,了解氣象習性,了解作物與氣候的適應性等的過程而產生。這些源自于生活的天氣諺語,記錄下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

  諺語在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中“韻語化”,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天氣諺語的局限性,導致了認知偏差,也間接成為謠言的“溫床”。在科普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諺語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多加引導,讓大家辯證看待諺語,科學利用諺語,同時也創作出更新更科學的天氣諺語。(孫茜)


【打印正文】
    <tt id="f0d7e"></tt>
  1. <button id="f0d7e"></button>

  2. <th id="f0d7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