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海洋資源大省。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湛江。總書記關注海洋漁業、海洋生態、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相向發展等問題,留下殷殷囑托。今年6月,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
“廣東是海洋大省,岸線綿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港灣優良、灘涂廣布。用好海洋資源,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是廣東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潛力所在、空間所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接受《南方》雜志記者專訪時表示。
打造海上新廣東是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重要舉措 《南方》雜志:海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當前廣東正全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上新廣東,對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胡建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指出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圍繞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再次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為我們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海洋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廣東是海洋大省,岸線綿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港灣優良、灘涂廣布,用好海洋資源,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是廣東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潛力所在、空間所在。 “打造海上新廣東”是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重要舉措。海洋是現代科技的“新戰場”,是新興產業的“策源地”,海洋經濟在培育新動能、催生新業態、引領新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沿海地區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重要源泉。2022年我省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9%,在服務穩住經濟大盤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打造海上新廣東有助于進一步釋放海洋經濟動能,拓展經濟縱深,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筑廣東發展新優勢。 “打造海上新廣東”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由之路。海洋是資源富集的“聚寶盆”,已探明的海洋礦產油氣資源蘊藏量是陸地的幾十倍,對人類未來發展影響不可估量。我省海域面積遼闊,海洋生物、能源、礦產、旅游、文化等資源富集,開發利用海洋的條件得天獨厚。我省作為第一經濟大省,人口眾多,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但與此同時,我們對海洋的開發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全省已確權用海約80%位于20米以淺海域,對深遠海的開發利用嚴重不足。向海進軍、向海圖強,打造海上新廣東,將會挖掘出巨大的建設空間、資源空間、承載力空間。 “打造海上新廣東”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力支撐。我省粵東、粵西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占全省68.7%,大陸岸線占全省64.3%,海島個數占全省56.4%,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加快推動粵東、粵西向海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東西兩翼海洋資源優勢,激活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海洋是全球資源要素流動和對外開放合作的重要通道。我省坐擁6個億噸大港,2022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約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位居全國前列。打造海上新廣東,構建陸海聯動、內通外聯的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有助于我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增強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南方》雜志:2022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在海洋工作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目前廣東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有哪些探索? 胡建斌:廣東優越的資源、區位和政策優勢,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是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廣東大陸海岸線4084千米,居全國首位;海域面積41.9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島數量1963個,居全國第三。擁有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海灣200多個,優質濱海沙灘超170處。南海可開采石油儲量達5.8億噸,可開采天然氣儲量6000億立方米。 二是市場區位強力賦能。廣東面向南海,毗鄰港澳,是我國大陸與東南亞、中東以及大洋洲、非洲、歐洲各國海上航線最近的地區,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廣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三是中央政策支持強勁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黨中央接連賦予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重大機遇,部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期貨交易所、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等重要項目,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廣東海洋事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 廣東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工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將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推動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一。2022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1%,連續28年穩居全國第一。落實“大食物觀”,高標準打造“粵海糧倉”,2022年海水產品產量達458.4萬噸。高質量發展以海上風電為主的海洋清潔能源,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建成投產海上風電裝機容量791萬千瓦,居全國第二。全力支持打造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強化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加快推進臨海重大項目建設,近年來,我省24個重大項目用海獲得國務院批準,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超百億美元重大臨港產業項目先后落地,我省臨海石化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二。 二是海洋生態底色進一步擦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廳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2021年以來,爭取中央和省財政共投入21.5億元推進海岸線生態修復、魅力沙灘打造、濱海濕地修復、海堤生態化及美麗海灣建設等“五大工程”,統籌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完成整治修復海岸線43.1公里,紅樹林營造修復超3600公頃,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加快建設,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開發的首個藍碳交易項目。 三是海洋綜合保障能力持續躍升。我廳認真落實落細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的部署,認真繪好海洋空間規劃“一張圖”,高質量編制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推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修編,優化騰退近海使用空間、積極拓展深遠海利用空間。全面深化海洋綜合管理改革,推動海洋資源市場化配置,在全國率先開展海砂開采海域使用權和采礦權“兩權合一”市場化出讓試點,持續推進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不斷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效率。持續增強海洋科技戰略支撐,部省共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正式啟動,省級海洋大數據中心初步建成,為推動我省海洋科技成果“最后一海里”轉化和海洋數字化管理提供重要平臺。 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南方》雜志: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接下來,廣東在海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上有何考慮? 胡建斌:我們將按照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部署,堅持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空間規劃剛性約束和科學引領,加快推動出臺《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修編)》,構建科學高效的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格局,著力提升海岸線、海域、海島等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一是加強岸線保護利用。強化海岸線分類分段精細化管控,實施海岸線占補制度,提高岸線投資強度和利用效率,把寶貴的岸線資源用于保障必要的基礎設施和臨港臨海重大項目建設。嚴格落實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責任目標,開展岸線專項整治修復,實行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打造一批美麗海灣。 二是疏近用遠全面拓展海上發展空間。按照“疏近用遠、生態優先”原則,探索建立海洋資源低效利用退出機制,優化騰退近海低效用海方式。開展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試點,引導集中集約利用近海、中海資源。提高涉足深遠海的能力,加快謀劃專屬經濟區海上風電項目用海試點,推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向深遠海拓展,積極參與南海油氣、礦產、生物等資源調查和開發。 三是加強海島分類保護利用。加強有居民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海島人居環境,鼓勵因地制宜發展海島經濟,創建“和美海島”。推進無居民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和多元化保護利用,支持利用未納入生態保護紅線清單的可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建設深遠海養殖保障基地,支撐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加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南方》雜志: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上新廣東。廣東在做強做優做大現代海洋產業方面有哪些思路舉措? 胡建斌:廣東海洋產業門類齊全,涵蓋28個海洋產業大類的全部類別,超70%海洋產業規模居全國前五,發展空間廣闊。接下來,廣東將聚力發展海洋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耕保障食品和能源安全的海洋基礎性產業,協同推進海洋優勢產業和新興前沿產業提質增效,整體打造海上糧倉、海上油田、海上礦山、海上藥庫,加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集中規劃建設一批海洋產業園(海洋牧場類),重點發展裝備型海洋牧場,探索實施“標準海”供應,實現單個項目“拎包入駐”“拿海即開工”。加強“陸-港-島-海”聯動,構建集種業、養殖、裝備、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高標準打造“粵海糧倉”,培育萬億級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 二是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推動海上風電資源競爭性配置,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試點推進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區域海上風電發展。探索海域立體綜合開發,推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新型儲能”融合發展、集約經營。 三是大力發展海洋優勢產業。謀劃推動重大涉海平臺建設,引進一批涉海重大項目,推動我省海洋優勢產業向全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發展。增強高端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加快建設世界級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堅持綠色高端發展,打造綠色石化、綠色鋼鐵等產業集群。對標世界一流水平,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海島旅游、郵輪游艇,提升海洋金融、港航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水平。 四是大力發展新興前沿產業。加大對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天然氣水合物等產業的孵化力度,增強涉足深遠海能力,積極參與南極磷蝦、深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努力搶占深海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全面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 《南方》雜志: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視察時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目前,廣東在營造修復紅樹林方面有哪些最新進展?如何進一步筑牢藍色生態安全屏障? 胡建斌:保護修復紅樹林是廣東省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樹林整體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我省“十四五”期間共承擔8000公頃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是全國任務最重的省份。我廳科學謀劃紅樹林營造修復事業,陸續出臺《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建立健全紅樹林相關技術標準規范體系,穩步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和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創建工作。截至今年7月,我省共營造紅樹林超1800公頃,完成全省營造任務超30%;修復現有紅樹林超1800公頃,完成全省修復任務超75%。累計投入中央、省級生態修復專項資金14.9億元,支持紅樹林營造修復項目31個。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部、惠州惠東考洲洋等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湛江東海島開展種養耦合試點順利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效。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我省紅樹林保護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持續完善紅樹林保護法律制度,全面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加快出臺管理利用相關細則,進一步規范指導我省紅樹林高效保護管理利用。爭取國家支持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在省域內有償流轉使用,對不涉及環境敏感區的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豁免環評,簡化紅樹林生態修復環評編制內容,紅樹林營造修復項目無需開展資源補償。 二是以保護地為主陣地,加快推進紅樹林示范區建設。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工作部署,將保護區作為我省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的主陣地、主戰場。同時積極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在涉及保護地的養殖塘,以及保護地以外鄉土紅樹林圍墾形成的養殖塘,因地制宜構建推廣生態種養耦合模式。 三是持續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促進價值實現。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加快出臺我省《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依托現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搭建紅樹林碳匯交易服務體系,推動紅樹林碳匯開發和交易試點,通過碳匯開發權益引入具有國際碳匯需求的鋼鐵、石化、造紙等企業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依托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及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探索“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碳匯開發、科普教育”等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紅樹林保護與合理開發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顯化。 四是落實保障機制。加強組織和制度保障,健全完善省、市、縣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紅樹林保護修復管理體制,壓實各級紅樹林保護修復責任。積極探索實施紅樹林“占補平衡”制度,構建可持續發展路徑。加強資金保障,強化綠色金融扶持,構建紅樹林保護修復項目金融服務平臺,推動中央資金、地方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等多方資金支持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完善紅樹林監測體系,定期開展紅樹林圖斑監測,科學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監測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