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參加了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組織的全國紅樹林保護年度修復工作推進情況線上會議,與浙江、福建、廣西及海南四個省份就《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積累的經驗做法進行匯報與交流。
會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修復司總結了《行動計劃》下達以來我國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的突出進展。據統計,全國紅樹林面積現已達約3.03萬公頃,我國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長國家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國完成新營造紅樹林約700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約5600公頃,分別占《行動計劃》設定目標的77%和57%,基本實現了工作階段過半、任務完成過半的目標。全國現有2.9萬公頃紅樹林被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理,2.05萬公頃現有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涉及紅樹林的自然保護地近96處,大部分紅樹林得到有效保護。紅樹林保護修復標準體系逐步健全,科技攻關成果顯著,出臺了系列紅樹林保護修復指南、技術標準及相關規范,互花米草等有害物種防控有所突破,正在積極探索紅樹林種植-養殖生態耦合模式以及紅樹林碳匯監測技術方法研究與開發交易實踐。目前,湛江、深圳、浙江均已完成了首筆紅樹林碳匯開發交易探索。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盧麗華副司長和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楊鋒偉副司長在會上作出了“各省份敢于迎難而上,工作有站位、有特色、有亮點,所取得的好經驗、好做法值得推廣學習”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同時,強調廣東、廣西、海南作為全國紅樹林營造修復的主戰場,要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積極性,抓住2024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關鍵年,凝心聚力形成工作合力,不折不扣確保完成任務。
一是要科學劃定紅樹林營造地,做好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內退塘還林的相關補償安置工作,深入推廣紅樹林營造和養殖的生態耦合模式;二是要加大資金保障力度,用好現有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資金渠道的同時,引入社會化多元資金參與,撬動政策杠桿自主探索紅樹林造林獎勵指標省內流轉交易,學習耕地占補平衡模式,先修后占開展岸線整治修復工作;三是要建立無瓣海桑、拉關木等外來物種監測預警機制,重視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四是各省要督促各地市按照《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等技術標準和規范文件開展項目后期管理,項目驗收之后繼續開展不少于3年的后期管護,提高新營造紅樹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五是要持續提升已通過造林合格面積認定紅樹林造林質量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管護不善項目出現超過40%紅樹林死亡的,將在下一年度相應扣除造林獎勵新增用地計劃指標;六是要重視紅樹林營造修復數據上報工作,確保數據真實有效,加強紅樹林營造與國土變更調查工作的銜接,為國家抽查做好準備。
會后,為加快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國家任務,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汕尾、陽江、湛江、茂名等4個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完成進度嚴重滯后地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同志集中座談,各地市分別匯報了目前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最新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省廳有關負責同志指出,紅樹林營造修復國家任務是“硬任務”,也是必須完成的任務,絕不能推諉、打折扣、拖進度,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充分調動各有關部門主動性與能動性,打破跨部門跨地區間工作壁壘,優先以自然保護地實驗區養殖塘為主戰場營造紅樹林,將紅樹林營造修復與海岸線整治修復、“百千萬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重點工作相聯動,助推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加快實施,力保2024年底提前完成全市紅樹林營造修復總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