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套數字可信體系已廣泛應用在金融、醫療、工業、能源等行業。那么,當這兩種技術遇見食用農產品市場監管時,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
日前,記者從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到,該局將食品安全監管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國內首創以區塊鏈、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技術的廣州市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開啟智能監管模式,全面實現“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為全國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貢獻“廣州智慧”、提供“廣州方案”。
目前,廣州通過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覆蓋90家市場8018個經營主體,實現對全市90家農貿市場線上巡檢,農產品流通追溯憑證達465.7萬單,日均商戶上報率達95%、日均排查異常票證占總票證的5%,極大地提高了日常追溯數據上報質量,全市未發現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
如何建設推廣“菜籃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州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廣州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起廣州以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為食用農產品溯源智能監管轉型先行試點,率先試行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廣州市水產品溯源系統,以“區塊鏈+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實施“最嚴格的監管”,推動市場開辦者、商戶、監管部門、社會公眾“四位一體”食品安全共治,開創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工作的先河。
據介紹,這套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將商戶經營者、市場開辦者、監管部門的市場準入、日常檢查和監管以及檢驗檢測、稽查執法等可公開信息上傳至區塊鏈上,所有數據自動生成電子標簽。
與此同時,結合AI票證識別技術,監管者可對區塊鏈存證的票據等信息實行真實性和有效性排查,通過篩選預警異常票據、建立問題發現風險庫、協助監管人員及時排查隱患等方式,將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在萌芽狀態消除,嚴把食品銷售安全關。
“通過緊緊抓住黃沙這個華南地區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入穗總開關’,‘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成效明顯。”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7年起廣州銷售環節食用農產品質量逐年上升,持續保持較高的合格率,極大提高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目前,上報商戶數量8000余家,進貨訂單70.8萬單,銷售訂單394.9萬單。
保證食品溯源數據可信、真實、共享,是建立“區塊鏈+AI”智慧監管平臺的前提。那么,“區塊鏈”溯源能徹底解決食用農產品安全的痛點,讓“菜籃子”更安全嗎?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優化升級”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的基礎上,創新實施“電子憑證、追溯召回”閉環管理,通過大數據實時預警,推動食品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
一方面,通過“一檔一碼”,實現了商戶經營者檔案信息化、臺賬電子化。市場監管部門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不僅可以對商戶和市場開辦方的準入、管理、臺賬等實時查詢、監管和應急處理,還可以定向精準排查日常進銷溯源信息的真偽性,即時收到預警信息提示,以便實施靶向精準檢查。
另一方面,將追溯信息融入電子支付憑證,方便了消費者維權。溯源系統除了設置市場端、商戶端、監管端,還設有公眾端,消費者可掃描帶有溯源信息的電子憑證,查看銷售單據詳情、檔口資質、抽檢信息、監管記錄等信息。特別是可以利用消費憑證投訴舉報,監管人員、市場開辦者、商戶經營者同步接收維權信息,實現線上可視化維權流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