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報告》正式出爐。其中,深圳、廣州的營商環境被評為第一檔。與上一年相比,佛山、江門、肇慶、汕頭、清遠、湛江等城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成效也進步明顯。
沒有好土壤,就長不出好莊稼。營商環境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就業“飯碗”,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實踐多次證明,那些市場主體活力強、產業發展后勁足的地方,無不在營商環境方面下足了“繡花功夫”。廣東作為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向來重視營商環境建設,為企業發展培育好土壤,努力打造營商環境的“廣東樣本”。目前,廣東市場主體已突破1600萬戶,穩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厚植企業成長沃土。2018年,廣東就按照“國際可比、對標國評、廣東特色”的原則,條分縷析,以評促建,不斷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2022年7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在統一市場準入、規范政務服務、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都作出了細致規范。經過多年積極探索,成效有目共睹:廣東三年連獲“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打造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單項冠軍”,形成了一批值得借鑒的先進經驗:佛山的“守信快批”當天發證、深圳的企業注銷聯動辦理、廣州基于風險等級的差異化監管……
報告及由此擬出臺的行動方案中的不少亮點,也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比如,本次營商環境評價首次專門增設“市場主體滿意度”指標,讓“企業怎么說”成為重要標尺,更能凸顯工作實效;再如,將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之間營商環境的結對幫扶作為未來三年相關工作的重點,有利于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釋放出“乘數效應”。一攬子的務實之舉,體現了其營商環境評價工作的一貫思路:不是“以排名論英雄”,而是借此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找出差距,補齊短板。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體現在每一處“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細節之中:市場環境上,是“放水養魚”式的執行智慧;法治環境上,是“有無熟人一個樣”式的公平正義;政務環境上,是“一件事一次辦”式的方便快捷;社會和人文環境上,是“人人都是參與主體,個個都是開放形象”式的共建共享……企業引進來不是完成時,不僅要留得住,更要發展得好。這就要求多想企業之所想、憂企業之所憂,用情“營”得獲得感,用心“營”得滿意度。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種好引鳳來棲的梧桐樹,必能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雙向奔赴”,讓更多的企業擼起袖子加油干,激活廣東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