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訪談第一期--遂溪縣氣象局“聊天”氣
一、訪談時間
2018年12月21日
二、訪談主題
氣象局“聊天”氣
三、上線領導
遂溪縣氣象局副局長周炳輝
微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是我們第一期微訪談節目,我是遂溪縣門戶網站微訪談的主持人余濤。今天我們訪談的對象是遂溪縣氣象局,內容主要是今年我縣氣象防災減災情況。眾所周知,氣象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增減衣物,大到生產經營,都需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來進行調整。特別是遂溪縣容易受臺風、暴雨、雷電等災害天氣的影響,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如何以防災減災救災、趨利避害為目的,服務經濟建設發展,提高全縣災害治理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想要了解,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遂溪縣氣象局,來一起聊聊天氣。
本期訪談我們邀請到的是遂溪縣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周炳輝,請他來和我們聊聊天氣,當然,這個“聊天氣”主要是談一談我縣氣象防災減災情況。首先還是請周副局長和我們各位網友打個招呼。
周炳輝:各位網友大家好!下面由我和大家談一談遂溪縣氣象局氣象防災減災的有關情況。
主持人:好,謝謝周副局長!在開始之前我想問一下,咱們遂溪的氣候特征怎么樣?
周炳輝:我們遂溪的氣候特征比較明顯,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天盛行東南季風,冬天盛行東北季風,我們遂溪的氣候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光、溫、水(豐富),日照的條件比較好,天數比較多,所以我們光資源比較豐富;還有水,我們降水比較充沛,河流比較多,植被覆蓋率比較高,水質比較好;再有一個就是我們的空氣,我們常年有風,空氣的自凈能力比較強,空氣質量比較好,所以我們遂溪氣候宜人,生態美麗,是座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古人判斷天氣和氣候的變化有夜觀天象的說法,那新時代的我們如何去摸清老天爺的脾氣?有沒有一些比較先進的監測手段呢?
周炳輝:摸清老天爺的脾氣實際上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探索,也是我們氣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所謂“知行合一”,只有正確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科學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古人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和對自然界的感知而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如我們中國的24個節氣,是我們的祖先對太陽周年的運行的規律,同時對時令、物候(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是千百年來長期觀測日月星辰變化的一種經驗總結,也是最早的一種天氣預報的形式。
進入新時代新氣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有了更先進的手段,如我們的太空有氣象衛星,24個小時不斷地監測著地球的運動情況,就像我們現在經常開的微信的頭像,一點開之后看到一張地圖,就是我們風云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圖,再加上有個人的圖像在里面,這就是氣象衛星。高空呢我們也有無人機,還有探測儀,那么在地面我們還鋪設了多普勒雷達,也是最新的,多普勒雷達不停地對云層進行掃描,地面還建設有氣象監控站,24個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著監測,這些數據通過全球的交換匯集在一起,這三種就構成了我們空基、天基、地基的立體觀測網。
主持人:那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為了實時監測地球大氣運動的情況,我們的氣象工作者可以說是布下了天羅地網,那怎么樣在這么龐大的數據當中去獲取和使用呢?
周炳輝:龐大的數據的背后,是我們國家超級計算機在背后做支持,海量的氣象資料通過云計算進行全球的交換,那么我們建設有(氣象)衛星接收處理系統、雷達業務平臺(處理)系統、氣象資料庫系統、高性能的網絡計算機房,我們縣地面還建設了24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還配置了58套(氣象高清實景)視頻監控系統等現代化的手段進行補充觀測。我們天氣預報員通過全球數據的交換獲取的這些資料、材料、信息,通過組織氣象專家進行會商“問診”,制作出我們的氣象成品,我們平時看到的氣象信息,雖然簡短,但是它背后有龐大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也飽含了我們氣象工作者的努力。像我們現在這邊看到的是現代氣象觀測站,我們可以去看一下。
主持人:我們經常會在網上或者聽市民群眾反映,說天氣預報預報地不準,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有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準確率?
周炳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對氣象精細化的需求、要求越來越高,對預報的情況具體到什么地點,具體的地點、具體的時間、具體的量,下多少雨,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定時定點定量,這個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和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我們氣象臺也是給天氣進行診斷,只不過醫生診斷的方式更多樣,望聞問切加儀器。總體上我國的氣象預測水平在全球來說是屬于先進國家一列,但是,離我們人民生活的需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原因的話,預報的準確率沒能達到百分之一百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我們研究的是大氣環流的運動,大氣環流運動有及其的復雜性,像我們經常說的蝴蝶效應,在亞馬遜運河的一只蝴蝶偶爾煽動一下翅膀,就能夠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這說明的就是一個很微小的氣流通過系統連鎖反應,會引起很巨大的大系統的運動,所以它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一個過程;第二個方面是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能夠達到高度的先進,對這些大系統,由小系統動態變化的過程沒能夠實時地監控,像一些中小系統,如龍卷風、冰雹這些中小尺度的系統,我們監測的話它往往還會成為“漏網之魚”;第三個就是我們降水的分布不均,雖然我們探測云團里面有雨,但是就像我們在高空上倒一盆水,它倒下去的話我們這塊地面它會分布不均勻,所以我們經常會感受到在我們同一個縣城,甚至同個單位,有些地方有雨,有些地方沒雨,這個就是一個定量預報的難度;第四個原因是隨著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全球變暖,會造成大氣環流系統特征的改變,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科技能力,去把握它這個規律,所以整體上來說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天有不測之風云,作為一門預測科學,從科學性的角度來說百分之一百的準確率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提高百分之一的準確率,我們要盡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也歡迎各位網友多給我們提寶貴意見。
主持人:好,那現在請周局帶我們去預警中心看一看。
周炳輝: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我們的指揮中心,這個是我們縣建設的高清的氣象災害視頻實況監測系統,它可以實現360度的旋轉。
主持人:這就是江洪碼頭。
周炳輝:對,江洪碼頭。裝在海邊的,對港口進行實時監控,它主要起到的作用一個是對海水(變化監測),第二個是我們防災,防災之前對漁船有沒有回港、人員有沒有上岸,還有岸邊的人員可以進行360度的監控。
主持人:這里就是仙群島。
周炳輝:對,它還有個放大的功能,這個就是仙群島,仙群島森林公園,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這片海灘的群眾或者是游客有沒有滯留在這里,在災害預警啟動了之后呢給我們在先期災害的預防和處置提供一個技術上的支撐。
主持人:像這樣的設備我們現在一共有多少套?
周炳輝:根據我們縣的實際需要的話我們目前建設了58套,58套集中在我們指揮中心的平臺上,可以進行全縣的實時查看。
主持人:我們看到這套設備是非常先進的,那怎么樣發揮氣象預報、氣象預警、消息樹、發令槍這個功能?我們市民又有什么樣的便捷途徑可以獲取氣象預報和氣象預警呢?
周炳輝:如何實現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提速擴面,我們縣建有完善的發布體系,發布的渠道也更多元化,市民獲取預報預警信息的方式更便捷,更多樣化。除了日常的手機短信,電視、電臺、微信、微博、25套氣象預警發布顯示屏、12121氣象電話,還有廣東氣象預警頻道外,我們還建設了15個鄉鎮的氣象服務站,另外我們也發揮了遂溪應急預警這個公眾平臺,還配備了北斗衛星系統手機終端,另外我們縣還安裝了255套應急大喇叭,主要我們工作人員在操作臺上鼠標一點那么我們全縣的喇叭就會響起來,就能夠把我們的預警信息通過喇叭傳給鄉鎮。
主持人:我們氣象從監測到預警預報再到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都比較健全,那么我們在防災減災方面有怎么樣好的做法?又取得了怎么樣的成效呢?
周炳輝:我們遂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事業,以人民為中心提出了六大提升行動計劃,其中的一項就是民生事業行動計劃,有力地提升了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保障的能力,構建了有遂溪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災害治理新格局,在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扶貧攻堅等領域發揮了氣象部門的趨利避害雙重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總結起來呢我們遂溪主要有三個有:
一是有機制。通過改革,我們縣成立了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成立了預警中心,被省列入“一模”試點縣建設。通過合作開放,我們跟各個部門更加有效地聯動,打造了具有遂溪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災害治理新格局。比如說我們跟水務部門合作,共建氣象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對全縣的河流進行實時的監控,實時共享水務的信息。我們跟環保部門合作,對重污染天氣和空氣質量進行監測預報i,適時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通過與安監部門合作,發揮氣象信息預警先導的作用,筑牢防災減災和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
二是有平臺。我縣通過現代科技成果的轉化,自主研發了遂溪縣突發應急智能調度指揮系統。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圖,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系統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融合了各個部門的應急資源,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個就是我們全縣的危化品企業,它就分布在這里面,還有我們學校的信息,全縣各個學校,主要鼠標一點開就可以掌握這個學校的相關信息。通過融合各個部門的應急資源,這個頁面上我們總結起來就是一張圖,一張圖可以清晰地把各種應急資源,像學校、醫院、水庫還有避難場所等等就融合在這張圖上面,可以給我們應急處置的時候提供技術上的支撐。剛才所說的就是我們的應急處置的構建了一張圖。
第三個就是有手段。這個手段是什么呢?我們將我們的預警信息全覆蓋地發布出去,那么我們就構建了具有遂溪特色的一張網,只要鼠標一點我們的預警信息就全覆蓋發布出去,實現了一鍵式發布和“靶向發布”,同時又實現了預警信息發出去“在線監控”,有沒有收得到,有沒有發出去,打通我們預警信息從發布到接收的各個環節,真正實現“報得早、審得快、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通過防災體制的改革和部門的開放合作,已經形成了我們遂溪具有特色的大應急的格局,由之前的部門“獨唱”到現在各個部門的“大合唱”,從而提升我們全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唱出唱好“和聲”。從預警信息的發布,到部門的聯通,再到公眾防范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再到重點單位的防御,整個防災減災的“生態閉環”就完成了。近幾年,我們防范氣象災害風險,我們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影響我們的2015年“彩虹”、“百里嘉”、“貝碧嘉”、“山竹”等臺風,影響或者正面襲擊我們,我們都防御得當,保持了連續幾年沒有人員傷亡的成績。
主持人:您剛剛說到一個公眾避險能力與意識的提升,那在這一塊我們有沒有一些好的做法?
周炳輝: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那么正確地認識氣象災害,科學地防御尤其重要。近幾年我們通過創新科普方式,結合“323世界氣象日”、“124國家憲法日”、安全生產月等活動,我們一個是走上街,第二個我們下企業,第三個我們入社區,第四我們下鄉鎮,第五個我們是組織高端的、高水平的專家對我們有關同志進行培訓,全方面地提升科普培訓,提升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線上線下結合,我們一共培訓了13.4萬多人次,特別是氣象科普進校園這項活動我們取得很好的成效,它納入了我們中小學生的課程培訓,我們通過培訓了39名氣象宣講員,這39名氣象宣講員主要是從這個教師隊伍里面通過培訓考核認證之后,由他們對全縣的中小學生進行全面的輪訓,通過小手拉大手,培訓了學生,學生再帶動家長,通過這種方式,全面提升我們遂溪縣群眾防范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這項工作也得到了教育部門、氣象部門的認可,獲得了“全省氣象部門創新入圍獎項目”,對于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的能力意義重大,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隨著我們科普宣傳的深入開展和我們陣地宣傳教育功能的深入,我們分別獲授了“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稱號。
主持人:剛才周副局長和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情況以及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相信大家對我們遂溪氣象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繼續關注遂溪氣象工作。
我們今天的訪談到這里就結束了,再一次謝謝周副局長,也謝謝我們所有的網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