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醒獅
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廣東醒獅,有其內在含意。在廣東方言中,醒獅有精彩、好看、醒目之意。獅子舞起來表情生動,活靈活現,再加上舞獅人技藝高超,不避驚險,令人眼睛一亮,故稱醒獅。明代時,醒獅起源于廣東省南海縣,后流傳開來,在遂溪縣發展壯大,成為獨具一格的遂溪醒獅。
遂溪醒獅主要活躍于廣東省遂溪縣(麻章區、赤坎區也有零星分布),據道光二十八年續修的《遂溪縣志?禮俗志》記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游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秋千猜燈謎,士庶歡游達旦,曰:慶元宵”。兩百多年來,舞獅是遂溪人非常喜愛的民間藝術活動。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會請醒獅隊助興,祈求平安吉祥。近年來遂溪縣政府更加積極引導扶持,使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
醒獅表演前,有一種莊嚴的“點睛開光”儀式。扎好彩獅,擇吉日良辰,由德高望重的老者向東南方向舉酒祭拜,隨后手持柚子葉或樟木葉,為俯跪于前的新獅拂掃頭背,再用紅綢為獅角結球纏飾,有“額角紅光”之意 。最后,老者用新毛筆飽蘸朱砂汁或金粉,在新獅的雙眼各點一下,用手輕撫其頭,以示“點睛開光”。點過睛的獅子似乎有了生命和靈氣,搖頭擺尾,舞動起來。 民間舞獅,先要到祠堂或祖廟祭拜,有些獅班仍遵循這種古老的儀式,也有的簡化儀式,由“獅子”在表演前向鑼鼓架叩拜三次,禱告神靈,保佑平安。 舞獅的中心內容是“采青”。所謂“青”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青”是一份禮物,“獅子”通過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獵取懸掛于高處或置于盆中的“利是”,這種“利是”通常是用生菜(生財發達)、生蒜(算數理財 )和生蔥(聰明靈敏 )組成,故名“采青”;廣義的“青”指的是醒獅所表演的技藝或需去破解的陣式套路。 遂溪醒獅表演分傳統獅和高樁獅。傳統獅在平地、桌凳上或梯子上表演;高樁獅則在傳統套路上加以提升,在高低錯落的樁柱上表演,表演難度大,場面驚險。舞獅的傳統套路有:醒獅、眨眼、抹眼、搔首、舔毛、洗面、飲水、戲水、過橋、上山、采青、吞青、下山、回橋、收式等。高樁獅的套路程式在前者基礎上,另有:出洞、起步、環步、探樁、上樁、過樁、越樁、回樁、飛樁、下樁、拜謝、回洞、收式等。其中采青、吞青后,另有碎青和吐青,所以更加豐富和驚險,因此更具觀賞性。樁陣的高低遠近,根據套路、動作、編排以及舞獅者的體能、功底技巧而精心設計。 遂溪醒獅早期有習武、娛樂的作用,有時還表演驅逐疫鬼,如今只剩下娛樂功能,在一些節令和慶典中營造出隆重和歡樂的氣氛,使觀者賞心悅目,斗志昂揚。中國曾被西方人稱為沉睡的獅子,改革開放后國家昌盛,人民安康,醒獅表演體現出中國人民自立自強,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其歡樂祥和,揚眉吐氣的精神面貌,表明過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一去不返。 表演項目 遂溪民間傳統獅表演的項目一般分為六類:其一,慶賀。由一至兩只獅口含金條、金錢、元寶、玉器等道具,拼砌成主家姓氏或福、祿、壽、喜等吉祥語句和圖案,以示慶賀。其二,競技。由兩個或多個獅班同臺獻藝,比編排、比難度、比靈巧,獲勝的獅班名揚鄉里,稱霸獅壇。其三,聯誼。兩個或多個獅班同臺表演,結友聯誼。其中有群獅起舞、點香交拜,同慶共樂等友好場面。其四,驅邪。醒獅對象征蝎子、蜈蚣、毒蛇、蜘蛛、青蟹等邪毒物類的飾物,做出撕咬、肢解、吞食的動作,以求驅邪鎮惡。其五,陣式。由主家獅班為應邀前來的眾獅班設下陣式,眾獅班按獅壇規矩,以不同招式、套路和技藝來破陣。表演時配鼓樂、旌旗,高潮時齊聲吶喊,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傳統陣式有梅花陣、七星陣、八卦陣、蟠龍陣等。其六,演藝。表演醒獅的各種采青套路,也有主家故意設置的障礙與陣式,考驗獅班的采青技藝。套路有采橋青、盤凳青、云梯青、三山青、樓臺青、高桿青、八卦青、椰子青、靈芝青、撈月青等,多達一百二十多種。 表演精髓 遂溪的民間舞獅,特別注重醒獅的神態、動作和步法。神態包括:喜、怒、驚、見、疑、望、戲、餓、狂等;動作包括:翻、滾、撲、躍、伏、坐點、舔、抓等;形態包括:睡醒、抹眼、擺尾、搔癢、眨眼、喘氣、伸腰、撲蝶、咬虱、吞蛇等;步法有:馬步、弓步、虛步、碎步、趨麒麟步、七星步、梅花步等。舞獅藝人對每個動作都有口語稱謂,如天狗追日(凌空推進)、蜻蜓點水(鉗腰環旋)、金龍騰云(連環飛躍)、搭背跟斗(翻滾落地)、風火輪(高樁側空翻)、懸崖尋寶(雙足鉗單樁)、蕩秋千(180度凌空轉體接占位)等。 表演配樂 舞獅時一般配鑼、鼓、鈸、螺號等樂器,配合場上情緒及動作,營造出輕、重、緩、急的節奏,以適應不同的氣氛。鼓樂的打擊演奏各有程式,如鼓點打法有三聲、七聲、三七聲、梅花七聲、混合聲等。 表演技巧 遂溪舞獅在技巧上不斷探索創新,藝人們把武術中的梅花樁、雜技中的走鋼絲等高難技法融入舞獅招式中,花樣翻新,新套路層出不窮。新元素的融入使舞獅表演剛柔相濟、出神入化、靈活生動、新穎驚險。新的套路集舞蹈、武術、雜技等藝術形式于一體,展示出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 所獲榮譽 近年來,遂溪民間醒獅團已達300多個,活躍于國內外,獲得多項榮譽。如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最高榮譽獎、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 藝術團赴清遠慰問展演和“澳門回歸五周年”大型慶典晚會,應邀出訪法國參加“中法文化年”交流展演,應邀出訪澳洲,參加凱恩斯市文化節交流展演。醒獅在高樁上獅躍跨度達3.7米,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03年12月8日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遂溪縣為“中國醒獅之鄉”,并批準遂溪成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醒獅專業委員會。2018年5月,參加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部門聯合制作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的錄制。 獅舞(廣東醒獅)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人龍舞代表性傳承人: 李榮仔,男,1965年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龍灣醒獅團團長兼教練,醒獅獅具制作人,具有國家級舞獅教練資格證和國際級舞獅裁判資格證。李榮仔有近30年的獅具制作經驗和10多年的舞獅經驗,武術、獅藝功底深厚,所制獅具遠銷國內外。他率領龍灣醒獅團曾獲第二屆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金獎,在馬來西亞云頂世界舞獅大賽中名列前茅。他在本地教授學員500多名,輔導醒獅團幾十個,曾多次應邀到深圳、湖南、廣西傳授獅藝,為南派醒獅傳承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