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測處負責人就環境監測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問題答記者問
1月9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測處處長林文就環境監測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問題答記者問。
信息時報記者:環境監測在生態環保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隨著科技發展,環境監測逐步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請問廣東省當前在系統提升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方面做了哪些舉措?未來有哪些重點工作方向?謝謝。
林文:非常感謝信息時報的問題,因為您的問題非常切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高質量發展的命題。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領域的監測水平高,那么這個國家或者領域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高,其管理水平也才可能更精準。有精準的監測做支撐,做什么事情都會更加到位,更加精密,更加科學和系統。因此,作為監測處長,我始終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敢怠慢!近年來,主要是做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溯源預警,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治理污染時最需要的是監測數據,需要精準布點布網開展相應的監測。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氨氣實時監測,21個地級市全覆蓋。大家知道,PM2.5是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監測,比國家要求提前了10年,因此廣東的治理水平也是在全國三大經濟圈最率先實現“1”字頭,因為廣東監測的精準、監測的超前,推動了我們治理的精準和治理的先進。所以整個珠三角AQI在全國三大經濟圈率先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這也給全國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和信心。今天,我們率先開展氨氣的監測,開展交通專題網建設,新增94個鄉鎮站點聯網,全省聯網空氣站點達460個,這460個站點不多,但是都是精準布點的,每一個選點都是經過科學的測算設置的,因此,為深入推進大氣污染追因溯源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另外,我們在深圳、湛江、韶關等市試點開展典型城市溫室氣體監測、典型海岸帶、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為了支撐碳中和、碳達峰,在全省布了300多個點位去做古樹的C14的監測,我們監測最老的樹有600多年,這可以倒推600多年前當地的碳排放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測工業發展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我們做這些監測工作都是為了支撐我們去研究、溯源,科學地研判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以及要控制的重點。二是在15個產業園區下游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在3個跨省交界斷面新增重金屬自動監測設備,提升水質預警水平。珠海東澳島建成海洋大氣污染物沉降監測站,成為全國首批投入試運行的海洋大氣站。三是建成土壤重金屬同位素溯源重點實驗室,布設涵蓋森林、農田、城鄉、濕地、水體、海洋等6大類生態系統的樣地444個,啟動生物多樣性監測。
二、著力智慧監測,為全國做出示范。一是在全國首創研發了面向省市縣三級及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一體化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這個LIMS系統的推廣已經在21個市級站全面推廣使用,可以實現從采樣、分析、質控、審核、簽報等全過程標準化、無紙化與智能化留痕管理,誰采的樣,誰送的樣,誰分析的,送審核的報告,哪一臺儀器分析的,全部在系統里留痕。二是推進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建設,集成整合各類監測業務,包括手工監數據(剛才講的LIMS系統)、自動監測數據、遙感監測數據等,逐步實現省市縣三級數據都會同在平臺里進行管理,實現全省監測數據統一協同與指揮調度。三是有序開展生態環境部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項目,兩個項目在生態環境部里作為試點,分別是“環境質量形勢分析”與“機動車路網排放分析”。這是通過網絡智慧系統來分析,為國家提供示范的樣板。
三、狠抓質量管理,確保數據真準全快。一是印發廣東省空氣和地表水質量自動站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開展監督檢查,嚴防人為干擾環境監測事件發生,建立健全嚴防弄虛作假的工作機制。二是組織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檢查,持續打擊監測數據失實和弄虛作假行為,去年結案50件,刑拘5人。在微信公眾號發布7篇報道,曝光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典型案例。三是聯合省總工會、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人社廳等六部門舉辦全省監測比武活動,以比促練,以練促干,切實提升全省生態環境監測隊伍能力和水平。
四、2022年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了確保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安全,不僅做好飲用水源地日常的環境質量監測,監測人員還要深入醫院、隔離場所等涉疫敏感點開展污水監測。到隔離場所,我們的監測人員要撬開化糞池,有一定的風險,監測人員非常有擔當地開展疫情防控監測工作,確保了全省的生態環境質量安全。
第二個問題,接下來要怎么做。
“十四五”監測規劃,去年初已經發布了,重點是繼續做好四項工作,實現全省“一張網”更加智能、“一套數”更加精準、“一體化”更加融合、“一盤棋”更加暢順。前年開始機構改革,把省和市的監測做了劃分,市一級的監測站上升到省監測中心站,縣(區)監測站由市環保局管理,省市一級主要負責環境質量的監測考核和評估,防止地方行政干預。縣(區)監測站支撐市環保局做好污染源的監督、執法監測等工作,所以要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適應新的變化。
2023年重點工作有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監測網絡建設。雖然組建了很多網絡,但還不夠,我們要精準治污,還要更多去布點,尤其是開展工業園區VOCs自動監測站建設,現在臭氧已經接近160的標準,去年是157。到160就開始要超標了,只有很小的空間,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治理,更需要去監測、去分析造成臭氧的原因。要推進跨市交接斷面、重點河流斷面支流通量監測。現在只是做了一個濃度的監測,我們要結合水利部門的流量數據進行通量測算,掌握各轄區污染物排放和變化量,有了通量才能更精準核算上游排放情況,才能更精準的治污。加強飲用水源、工業園區預警監測。完善功能區聲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以前大家比較忽略噪聲對人的幸福感的影響,現在國家出臺《噪聲法》,高頻噪聲對人的精神紊亂會造成非常強烈的干擾,通過建立環境噪聲的監測網絡,將環境質量的數據和人體健康數據進行比對和分析,模擬噪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我們將和疾控中心和醫院建立聯合科研攻關。此外,優化省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推進地下水監測井規范化建設。這兩項業務是比較新的業務,原來的重點主要放在水和氣上,現在重心除了水和氣,還要增加土壤,還要增加地下水,還要增加生態多樣性的監測和監控,開展生態樣地監測、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做好生態質量整個監測工作。二是加快智慧監測體系建設。借助5G、人工智能等手段,開發各類智慧監測應用,我們知道到醫院去做體檢的時候,一滴血就可以驗出你的身體狀況,我們也希望,通過快速的檢測方法,一滴水就可以分析出污染因素在哪里,所以接下來要推進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研發。另外,建立全省LIMS系統,除了系統內的,還要社會檢測機構自愿加入,逐步建立全省監測人才庫、儀器設備庫、分析方法庫和評價標準庫等。一旦哪里發生應急事故,就能就近調動當地的監測設備和檢測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開展有效的監測,所以這是接下來要重點推進的。三是進一步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常態化開展國控省控環境空氣和地表水自動監測運維監督檢查。深化與市場監管部門合作機制,加大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查處力度,強化信用管理。四是加強新技術新方法探索和應用。完成溫室氣體監測試點工作,為“雙碳”工作提供監測支撐。加強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強化新污染物監測及風險評估。
好的,我的匯報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