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低碳生態治水之路
打破治水傳統思維,由技術治水向社會治水轉變,以順應自然工作思路,奮力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以人水和諧的治水新思路,不斷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讓全市一條條黑河、臭河、垃圾河重獲新生,河湖生態系統日趨健康,久違的“晴日白鷺成行,夜晚流螢飛舞”的美麗水岸景象又出現在市民面前。
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市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其中鴉崗斷面在2018年曾是劣Ⅴ類水體,現已穩定保持在Ⅳ類,石井河口斷面由曾經氨氮超過20mg/L,到現在水質上升兩個類別達到Ⅳ類。
廣州治理黑臭水體究竟是怎樣做的?當中又有哪些經驗?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走訪了廣州市水務局。
治水思路“一大變”:治水先“治人”
認識到污水是由人的無序活動產生的人為之水,治水應治人為之水,而非天然之水,是近年來廣州市治水思路的改變。只有把人“治”好了,規范了人的行為,把人類無序的排污行為變成有序的,把對自然的破壞變成可控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黑臭水體問題。
創新推行“四洗”清源行動。所謂“四洗”,即“洗樓、洗管、洗井、洗河”,利用“繡花”功夫深入開展源頭治污工作。“洗樓”是指對各鎮街范圍內的所有建(構)筑物進行全面摸查,對“五違散亂污”等進行整改。“洗管”是指對市政道路和排水單元周邊配套的排水管網進行摸查,對存在結構性和功能性缺陷的管網進行整改。“洗井”是指對排水單元內及市政道路上的所有雨污水檢查井進行調查摸底,整治錯接亂排問題。“洗河”是指集中清理河岸、河面、河底以及河道附屬設施的垃圾和其他附著物,保證河道整潔有序。“十三五”期間,廣州市累計“洗樓”約172萬余棟,“洗管”約1.6萬公里,“洗井”約60萬個,“洗河”4209條次,清理河道垃圾雜物約16.79萬噸,清理河岸立面約6196.21萬平方米。
鐵腕掃除違建等岸上污染源。違建不拆、劣水難治,2016年以來,廣州河涌違建拆除面積已達1300多萬平方米,騰出了河道空間,貫通了巡河通道。2020年,完成納入省考核的15351個“散亂污”場所整治,完成養殖規模50畝以上池塘治理20.4萬畝。
此外,“十三五”期間,廣州市新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275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約774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1.89萬公里,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生態修復“三板斧”:降水位、少清淤、不搞人工化
除了治水先“治人”、控源動真格、截污攻堅戰,廣州市還堅持推行降水位、少清淤兩個關鍵創舉,充分利用自然本底進行水生態原位修復,取得了顯著治水成效。
降水位,即河涌維持自然低水位運行。一般使河涌水位上游保持自然水位,同時確保河涌的最高水位不高于雨水口或者各類拍門(閘門)。低水位運行后效果非常顯著:一是暴露沿線排口,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溯源改造;二是提高水體透明度,在河流水動力與光照作用的催化下,河內污染物會進行氧化降解;三是降低管道運行水位,實現了污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的目標;四是可以騰空涌容,降低河涌水位后,可以在汛期大大增加河涌調蓄容量,減少內澇發生。
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李明向記者介紹,低水位試點實施時存在一定的壓力,因為河涌降低水位后,河道惡臭現象更為嚴重,市民怨聲載道、紛紛投訴。水務部門堅持實踐,一段時間后,河涌內的底泥開始變薄,慢慢變成河沙,惡臭現象漸漸消失,河涌水生物種開始恢復。據了解,目前廣州有100多條河涌維持低水位運行,均收到良好效果。
所謂少清淤,是指河底的淤泥就地資源化利用。把淤泥平鋪在河床底或堆砌在河床兩側,通過降低水位及種植水生植物,將淤泥內黑臭污染物逐步氧化分解,最終留下河沙等。過去,河底淤泥一直被認為是污染物,經常會采取工程措施將淤泥挖除外運處理,這種方法只能治標,清淤不利于恢復河涌生態,而且淤泥處置不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廣州水務部門采納了有關專家的建議,在河涌以清理垃圾為主,將涌底淤泥就地資源化利用,大大節約了工程投資,降低工程實施難度,取得良好的修復效果。如今,廣州許多河涌通過少清淤的方式,在不影響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修整河床形成各種淺灘區,淤泥見陽光,中間走活水,形成一個個景觀優美的河底濕地。
不搞人工化,是不做人工化的生態修復舉措。在總結之前治水經驗的基礎上,廣州市發現,以技術性的手段去進行生態治水,無論多么“犀利”的技術,總有費用高昂、治理效果不穩定、不符合實際需求等局限,因此,廣州市不采用生物浮島、石墨烯凈水、河涌曝氣、水底綠植等人工化生態治水方式。
集約治水“三個不”:不建閘、不調水、不盲目對尾水提標
廣州市在黑臭水體治理中始終秉持集約、節約理念,在工程實踐中堅持不建閘、不調水、不盲目對尾水提標,大幅度節約了投資,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一不建閘,底氣在于清污分流的有效落實。針對雨季污水溢流、內澇頻發等問題,廣州市全力推進2.6萬個排水單元達標及443條合流渠箱改造工作,推進清污分流整改,讓“污水入廠、清水入河”。截至2020年底,全市排水單元雨污分流比例已達68.89%,合流渠箱已有82條改造完成。同時,成立市、區排水公司,大力推行排水一體化管理。2018年至2020年底,市、區排水公司已累計向各業主接收排水管網2.13萬公里,完成4.97萬處管道隱患整治。
二不調水,關鍵在于再生水的資源化利用。在全面截污的前提下,廣州市采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進行河道生態基流補給。在獵德涌,以往利用珠江水進行補水,但引調的珠江水透明度不夠理想。2020年,在大觀凈水廠完工并穩定運行后,獵德涌停止了原來的調補水方式,改用大觀凈水廠的優質再生水對河道進行生態基流補給。獵德涌不再長距離引調水,每年節省調水耗電、運維等費用約305萬元。
三不盲目對尾水提標,信心在于交還自然凈化。廣州市嚴格按照“水十條”有關要求,不采用簡單地通過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來提高水質質量,而是充分發揮河涌自我凈化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提高城市河道水的生態品質。廣州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補水方式,可以使尾水經過河涌、湖泊等生態系統的進一步凈化后才排放到環境中,對水環境改善十分有利。
李明現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原廣州市車陂涌治理工程方案(2015年)及廣州市三涌補水工程(2009)為計算標準,對全市列入國家監管的147條黑臭河涌和重點整治的50條河涌進行整治資金匡算,廣州市不清淤、不調水、不建閘、不調蓄、不搞人工化生態修復、不提標污水處理廠處理標準到準Ⅳ類、不在污水處理廠設置初雨處理設施等7種做法,在實現治水目標的前提下,節約了工程投資匡算達429億元,節約年運行費用可達12.9億元。
下一步,廣州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持續推進城市水污染治理。同時,全面落實系統治理理念,將由單一的功能性治水向全要素系統性治理轉變,開展水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制建設,以流域為單元核算“水賬”,加快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