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旦”和現代“元旦”有什么不同
古代“元旦”和現代“元旦”有什么不同
1月1日,是2020年新的一年的開始,中國人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元旦”一詞是中國古代的“土產”,并非“舶來品”,已在農歷(夏歷)中沿用了4000多年,但現行“元旦”為1949年所定。
中國夏朝時候產生的“夏歷”,就是現在的“農歷”,規定以農歷的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旦”,在中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就是“初”、“始”;“旦”是一個象形字,在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記錄,它表示太陽從地平面升起。“元旦”合起來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太歲日”、“歲日”、“開年”、“開歲”、“雞日”等,但在眾多的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因朝代不同,采用的歷法也不同,中國歷代“元旦”的時間并不一致,如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改為十月初一。到了漢武帝時期,重新使用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這以后,除個別朝代外,其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決定采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叫做“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歷1月1日稱“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