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依據和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科學把握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
必須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被納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作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意味著“美麗中國”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緊緊圍繞“美麗中國”這個目標來進行,有利于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過度開發生態資源,用“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在生態危機給人類社會帶來沉重災難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反思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旨在實現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內在統一,彰顯了生態價值和生態效益的重要性。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與發展的辯證關系,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走綠色發展之路提供制度引領和制度支撐。
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開始是作為兩項獨立的基本國策分別提出的。從時間上看,保護環境要早于節約資源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199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提出,保護和改善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是中央首次以正式文件確認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2007年10月修訂的《節約能源法》明確規定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將節約置于能源發展戰略的首位。至此,節約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法律確認下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是對此前兩項獨立的基本國策的合并表述。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注重體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要求,必須注重通過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來保證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
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所謂節約優先,就是在資源利用上要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出資源消耗,杜絕資源浪費。所謂保護優先,就是在環境上要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防范環境風險,明顯改善環境質量。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生態恢復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工干預,實現生態保護的重心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由后天建設向自然恢復轉變,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生態惡化。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內在要求,準確反映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生態建設規律,始終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置于優先位置,始終把自然恢復作為生態恢復的主要方式。
必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生產發展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基礎環節,生活富裕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生態良好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走生態發展之路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