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一系列重要論斷,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指導、實踐根基、歷史底蘊和顯著優勢,也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特質和根本取向,為當代中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社會制度提供了堅實而寬廣的文明自信。堅持從文明自信的高度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特征、顯著優勢和前進方向,正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規定和必然要求。
文明自信的中國制度實踐:在與時俱進、與民俱進和與世俱進中開拓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
制度穩則文明興,制度強則文明進。制度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支撐。回顧中華文明的漫長歷史,可以看到,自軸心時代開啟以來,在發展道路的開辟中不斷地把治國理政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實踐轉化為成熟的制度并加以貫徹執行,又在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挑戰中不斷推動制度變革與創新,從而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合理的生存發展方式也就是文明自信的根基,構成了貫穿于中華文明歷史延續進程中的一條鮮明歷史主線。
進入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殖民主義侵入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的沖擊,中國人民經歷無數磨難,為建立適合國情的國家制度付出了艱辛探索,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進行了偉大抗爭與奮斗。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資本主義制度模式輪番上演,但都沒有改變國家一盤散沙、人民苦難深重的局面。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迎難而上,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從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爭時期建設以陜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權,到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確立并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事實同樣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深厚文明底蘊和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和治理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于當代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全新歷史方位,圍繞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和在“兩個大局”中為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提供有力保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斷提高我們黨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為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具體來看,這就表現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健全黨的領導體制機制,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完成憲法部分內容修改,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建立國家監察制度,等等。這一系列創造性的制度實踐及其重大成就,為推動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也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社會制度、為人類文明發展能夠在21世紀更好地展現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的時代精神的要求,提供了充滿文明自信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正需要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能夠在與時俱進、與民俱進和與世俱進中,以高度的文明自信不斷推進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偉大制度實踐,從而為我們立足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吸吮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四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進而在此基礎上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無比廣闊的制度舞臺、無比深厚的制度底蘊和無比強大的制度定力。
文明自信的中國制度成就:在“兩個奇跡”的創造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兩個奇跡”的創造和“偉大飛躍”的實現,既從社會總體進步的層面上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力和強大生命力,也從文明自信的維度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
經過多年來的建設與實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已經鮮明地呈現出包括“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等在內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從文明自信的維度來看,這一系列顯著優勢的形成及其歷史積淀過程,在為我們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的同時,也必然要作為一種先進的發展尺度和寶貴的制度文明資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至關重要的文明自信的支撐和激勵。概括來看,這就集中表現在: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堅持黨的領導”的顯著優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能夠堅定文明自信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華民族能夠走出近代以來的漫漫長夜并最終迎來文明復興光明前景的最根本保證。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顯著優勢,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能夠堅定文明自信的根本立場。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歷史追求和文明指向。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既以根本政治制度的形式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又在各方面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宗旨,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在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與時俱進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充分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華文明的價值底蘊。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顯著優勢,建構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能夠堅定文明自信的根本路徑。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能夠自信地邁向制度現代化的堅實路徑。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顯著優勢,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能夠堅定文明自信的根本智慧。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我國國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國家制度的突出特點。在黨的領導下,各國家機關是一個統一整體,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既把集中力量辦大事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為我們干成干好事業提供了重要法寶,又有效地克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實等不良現象,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治理弊端,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內涵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長遠性和格局性的治理智慧。
文明自信的中國制度擔當:在守正創新中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毛澤東同志指出,“制度決定一個國家走什么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由此來看,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長遠和根本,準確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和規律,深刻回答“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重大政治問題,體現了總結歷史和面向未來的統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創新的統一、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不僅將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發揮重大而深遠的作用,而且也必將為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征程上自信地展現中國制度的文明擔當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近百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在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發展持續作出中國貢獻的漫長歷史奮斗和偉大歷史創造中得來的。作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制度文明發展的創造性與繼承性、普遍性與特殊性、連續性與開拓性、穩定性與變通性的有機統一,既必然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不斷推進而不斷完善和發展,又必然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不斷壯闊而不斷堅持和鞏固。
因此,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必須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適應時代發展新特征和實踐發展新要求,繼續加強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制度,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把成熟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制度、轉化為法律,積極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并為人類制度文明的發展進步不斷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另一方面,決不能動搖或放棄我國制度的根基,決不能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演進和創新上的正確方向,要切實以高度的文明自信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注入強大文明定力,在守正創新、行穩致遠中深刻展現21世紀中國制度的堅定文明擔當。
第一,增強中國制度意識,彰顯中國制度的文明主體性和時代引領性。制度的功能在于引領。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定中國制度的前進方向,在思想觀念上進一步強化制度意識、堅定制度自覺、維護制度權威,善于在制度的支撐下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切實以制度引領的方式呈現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擔當主體性。
第二,強化中國制度踐行,厚植中國制度的文明連續性和實踐創造力。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保持中國制度的演進道路,在實踐發展中進一步推動制度執行和制度落實、進一步深化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善于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切實以制度實踐的方式呈現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實踐感和強大創造力。
第三,講好中國制度故事,擴大中國制度的文明感召力和世界影響力。制度的魅力在于感召。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壯闊中國制度的文明魅力,在加強與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共存中進一步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善于在制度的認同中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切實以制度感召的方式呈現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文明的博大親和力和廣闊包容力。
【來源:成都《先鋒》雜志,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