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自黨的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概念以來,我們對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解僅限于所有制方面,對分配制度和經濟體制一直沒有上升到基本經濟制度層面來理解。全會將三項制度都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發展和深化,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必將有利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在實踐中不斷發揚光大。
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
基本經濟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是經濟制度的基本架構和基本關系,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而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需要特定的經濟體制去實現,這一切都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從基本國情出發,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并用唯物辯證法深入分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四個環節之間的關系。黨的十五大以來關于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表述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表述聚焦于生產環節,沒有涉及分配、交換、消費三個環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從生產領域拓展到分配、交換、消費領域,使得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表明我們黨在經濟理論上的自覺和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也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歷史必然。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體現在經濟領域,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這一優勢被長期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必須在實踐中堅持和完善。我們黨創造性地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效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偉大創造和巨大成就,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內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總結和肯定,符合歷史邏輯,是歷史的必然。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健全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機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全面系統深刻地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之問,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所有制優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分配制度優勢,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得益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發展好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對其他領域制度建設及國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響。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發展好,全面把握制度建設與治理活動的辯證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一是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經濟工作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工作,必須加強和完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只有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優勢,確保我國經濟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只有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不斷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充分地把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發揮出來。
二是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40多年來,解放思想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正是因為不斷解放思想,我們黨在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實現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創新。沒有解放思想,就不會實施改革開放,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依然離不開解放思想。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突破觀念的禁錮,打破各種阻礙加快發展的思想桎梏和體制性障礙,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應對、解決前進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用解放思想發現存在的問題,用發現的問題倒逼解放思想,真正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
三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必須貫穿經濟活動全過程。堅持創新發展,要更加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堅持協調發展,要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要更加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堅持開放發展,要更加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共享發展,要更加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提高人民群眾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解決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的難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
五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找準主攻方向,在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形成同消費有效匹配的生產導向,從根本上扭轉供需錯配現象,使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的快速變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六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相連。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寫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