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性的“五個維度”實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十三個制度優勢”、明確了“十三個重點任務”,其核心特征就是彰顯了“人民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對“人民”認知與實踐不斷深化,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真正做到“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得到了新的深刻闡釋。
“人民性”是貫穿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方方面面的一根紅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創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體”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發展,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性”的“五個維度”的科學實踐,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成果。
一是經濟建設維度: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發展為了人民作為第一責任。當前,我國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億萬人民擺脫貧困,人民群眾幸福感得到不斷提升,靠的就是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
進入新時代,人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高端化和個性化,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加多樣化,包括就業、住房、交通、看病、上學、環境、心理等問題,需要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好、有更充裕的財力,來滿足人民多元化、差異化的公共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財政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183352億元,居民收入不斷增加,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國家有了雄厚的財力,實施了各項“惠民、利民、便民”制度,解決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的諸如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生存發展的實際問題,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二是政治建設維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國,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所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
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體現為兩個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拓寬民主渠道,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權利和利益;二是廣泛動員和有效組織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當前,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和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相結合的民主制度;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區別。
三是文化建設維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人民性”是文化自信的鮮明底色。
文化創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文化建設領域存在區域城鄉布局不均衡、文化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文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文化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當前,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軟實力;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文化產品的道德內涵,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要牢固樹立“文化為民”的工作引領,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化、均等化和標準化,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四是社會建設維度:實現有幸福感又有尊嚴的社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當前,要堅持“社會建設為人民”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深化社會體制改革,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健康、收入分配、減貧脫貧、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著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倡導社會公平正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解決貧富差距問題;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創新矛盾化解方式,積極探索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平安幸福與民生改善共進的社會治理新路徑。
五是生態文明建設維度:實現“有未來”的綠色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以更加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為建設美麗中國筑牢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
當前,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片面發展經濟,過度消耗資源、無序開發、肆意透支,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降低,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許多環境創傷一時難以彌補。黨應及時順應民心、順乎民意,通過法律明確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科學執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法律法規,實現“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不僅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也為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中共龍巖市委黨校)